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

来源:央视新闻 | 2024-04-24 17:48:31
飞库网 | 2024-04-24 17:48:31
原标题:"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正在加载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欧盟宣布正研究针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准入和政府采购的调查,外交部回应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大和:维持华能国际电力“买入”评级首季盈利远胜预期,“没死成”的厌世母亲:审判一个携子自杀者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苹果VisionPro市场热情消退分析师称今年订单已削减至最多45万台

高压监狱在线高清观看

色jie戒电影

生活中的玛丽

法国空乘在线观看高清版

年轻漂亮的小保姆

韩国好姑娘3

老农民老干棒的媳妇果儿是谁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德州仪器盘前涨6.67%Q2指引乐观指工业终端市场客户库存修正接近尾声,“多所高校期末寄成绩单给家长”背后反映了什么?,AI浪潮或于未来几年大幅拉动天然气需求增长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  悬崖边的特斯拉  作者:孙然   来源:远川投资评论  浓眉大眼的特斯拉也开展‘广进计划’了。  4月15日,马斯克发布全员信,特斯拉将在全球裁员10%,向电动汽车行业释放超过14000名优秀人才。周一一早,还能继续使用工卡的特斯拉员工一到公司就发现同事的工位已经被清空了。  裁员的同时,距离ModelY全系涨价5000元仅过去20天,4月21日特斯拉就打脸式宣布全系车型降价1万4。  打出裁员+降价经典组合拳,原因通常不复杂,就是特斯拉没有那么畅销了。  全球电动汽车行业已经从万物生长的春天进入了刺刀见红的价格战中,随着新玩家的跑步入场,市场加速转入供过于求。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仅交付38.7万辆,同比下滑8.5%,几乎跌破市场预期的下限。这也是近四年来特斯拉首次出现季度销量下滑。  中车企下饺子一样发布一辆辆对标Model3、ModelY的新车,让特斯拉这位纯电一哥倍感压力。近期马斯克在X的一档节目中直言,中国汽车制造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将对特斯拉构成严峻的挑战。  一同面临挑战的,还有特斯拉的股价。半年来,特斯拉股价下跌超过30%,在Magnificent7里断崖式垫底,几乎被投资者开除7籍。  愈演愈烈的内卷让分析师对特斯拉的盈利不再乐观。自2023年9月以来,卖方研究员不断下修特斯拉2024年的净利润预期,Wind一致预期从158亿美元一路下滑到113亿美元,降幅也是30%。  然而,车不如前几年好卖远远不是特斯拉面临的最严重问题。要是,特斯拉的命运就这么和汽车销量牢牢锁死,恐怕才是马斯克最担心的事情。  从濒临破产到星辰大海  如今的特斯拉享受着远超普通车企的慷慨估值,而这份慷慨源自十年来市场对特斯拉的三次估值重塑。  市场最初并不认可特斯拉。单薄的产品线、扑朔迷离的纯电车降本路线,让2010年上市之初的特斯拉一度徘徊在破产边缘。获奖无数、世界首款使用锂离子电池的特斯拉Roadster起售价高达98,950美元,最终全球一共只卖出2000多辆。  转机出现在2012年开始交付的ModelS,不输Roadster的性能和几近砍半的售价,NHTSA给出的安全性五星评级及时打消了人们对电动车安全性的顾虑,《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员在试驾后将ModelS比作兰博基尼,《连线》杂志称赞“ModelS开起来太有意思了”。  特斯拉终于在豪华电动车市场站稳脚跟,仅2013年,ModelS就在全球卖出2.23万辆,特斯拉全年营业利润仅亏损600万美元,距离盈利看起来只剩一步之遥,远超市场预期。  特斯拉随之迎来自己的第一次估值重塑,从一家随时倒闭的新兴车企成为一家以纯电轿跑为标志的行业领军。2014年2月,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Jonas将特斯拉的股价目标从此前的153美元上调到320美元,特斯拉股价随后连续两日上涨14%,PS估值中枢来到8x。  在ModelS销量的超预期爬坡中,市场对特斯拉的争论从对它能否生存的质疑转向如何衡量它竞争优势的成功和可持续性。  这种可持续性很快受到了油价的挑战。2014年9月起,布伦特原油进入深度熊市,短短4个月价格从110美元/桶跌至最低28美元/桶。油车性价比凸显的另一面是整个电动车行业面临阶段性困境。  只不过这种周期性的烦恼在强劲的增长面前黯然失色。2016年第三季度,特斯拉交付ModelS、ModelX共计24821辆,同比增长114%创下历史新高。这让市场对即将投产的Model3充满期待,股价随之重回上升通道。  另一方面,以欧盟成员国为主的部分国家开始讨论越来越激进的燃油车禁售时间表,电动车最终将彻底淘汰燃油车隐隐成为大量投资者心中的共识。  2017年4月底,特斯拉采购的数百台KUKA投入到了Fremont工厂的生产线当中,使得Model3的预期生产速度达到ModelS/X的20倍,最终在2018年6月兑现从季产2425辆提升到周产5000辆的诺言。这也成了日后投资者们津津乐道的帐篷工厂拯救特斯拉于产能地狱的故事。  特斯拉随之完成了自己的第二次估值重塑,一辆平价纯电轿车的量产,让特斯拉从电动大玩具成为新能源车革命的旗帜。交付能力的显著提升让股价的涨幅开始追不上营收的增速,PS估值中枢下降到5x。  闲不下来的马斯克刚从产能地狱中解放出来就立刻花式整活,先是在推特上表示要溢价20%私有化特斯拉,17天后又反悔;没消停几天,又在镜头面前吸大麻,让投资者对这位CEO的精神状态产生怀疑;玩到最后直接领了一张SEC的证券欺诈罪起诉书。  连续的无厘头操作让许多投资者选择抛售,贸易战又给特斯拉的股价压上一根沉重的稻草。2019年Q1,中美贸易摩擦导致许多零部件进口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特斯拉的产量。至2019年5月底,不到一年时间,特斯拉股价几近腰斩。  不过问题在2019年底迎刃而解。  随着上海超级工厂首批Model3交付,特斯拉产能彻底爆发,股价也坐上了猎鹰火箭,即便迎头就遭遇新冠全球肆虐,2020年还是交付了50万台车,临港制造贡献了其中的一半。  只是在冲顶过程中的三起三落间,特斯拉仿佛真的脱离地心引力。2020年7月10倍PS,11月19倍PS,2021年11月甚至达到24倍PS,夸张的估值就需要新的叙事来支撑。  市场确实不缺讲故事的能力,尤其是对一只一直上涨的股票。  2021年7月,知名科技分析师、LoupVentures联合创始人GeneMunster表示,随着自动驾驶FSD服务从买断转向月付,特斯拉在提高利润率的长期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他看来,十年之后FSD每年带来的营业利润将超过1000亿美元,光是这项服务的市场价值就将达到8500亿美元,超过整个特斯拉公司当前6000多亿美元的市值。  而在科技股牛市中大放异彩,彼时如日中天的ARK已经不满足于AppStore模式,转而给出了更大胆的预测,2022年4月,ARK分析师TashaKeeney认为特斯拉将很快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并组建自动驾驶出租车队,到2026年,其60%的预期价值将由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贡献。  据此,ARK给出了2026年4600美元的目标价,比特斯拉股价最高点还要高出一倍多。至此,特斯拉完成第三次估值重塑,市场已经不再视它为一家汽车企业,而是踏上AI浪潮、摇着自动驾驶大旗的人类未来。  只是,在群情激愤的市值高点讲出来的故事,即便终有一天可以落地,股价也还是会和现实生活一样,以一种极其曲折的路径照进人们的账户。  阿基里斯追乌龟  2019年3月的一天,破晓时分,马斯克对时任女友Grimes表示:“我们必须筹集到资金,否则就完蛋了[3]。”此时几乎是特斯拉实现盈利的前夜,马斯克急需一笔融资来让公司撑到盈利那天。  他很快想到解决办法,那就是举办一个“自动驾驶日”,向投资者演示特斯拉如何制造出一辆可以自动驾驶的电动车。2019年4月22日,特斯拉首届“自动驾驶日”当天,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即将在一年内生产出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届时,该公司将部署100万辆Robotaxi,司机这个职业很快将成为历史。  从SpaceX、特斯拉再到OpenAI,马斯克是一个擅长创造奇迹的人,但是自动驾驶这张饼,即使对他来说也太大了。  2020、2021、2022、2023,马斯克仿佛陷入古希腊哲学世界里那个阿基里斯追乌龟的悖论当中:每年都会宣布将在一年内实现自动驾驶,然后食言。跳票跳得连知名会计贾跃亭都忍不住要教特斯拉做产品。  事实上,不仅100万辆robotaxi遥遥无期,就连FSD订阅收入所占比例的增长速度也慢得令小股东们焦急。  根据市场2024年的预期,包含FSD订阅收入的“其他产品及服务收入”占比仅会从2020年7.3%上升至8.6%。比起隔壁苹果超过20%的订阅收入,特斯拉仍然与‘硬件销量’,特别是销量的增速牢牢绑定在一起。  再有信念感的投资者也禁不住被连放5年鸽子,随着自动驾驶进程的一次次不及预期,这家汽车销售收入占比超过80%的公司看起来越来越像是一家车企而不是软件公司。  特斯拉的PE已经从巅峰时的300倍掉到了如今的50倍,这仍然是一个远超普通车企的数字。  从2018年以前的技术追赶阶段,到2018-2019年构建多任务学习神经网络架构HydraNet完成算法革新,到2020年自动驾驶进入BEV+Transformer大模型时代,特斯拉凭借Waymo、Cruise等公司无法匹敌的路测数据一跃成为第一梯队玩家。  今年3月17日推送FSDBetaV12.3时,大力终于堆出了‘端对端’的能力,自动驾驶爱好者们拿着新版本在开市客停车场里兴奋地体验这个神经网络的能力:在一个约等于上海30年房龄以上老小区的极限会车场景下,V12给人类司机秀了一把骚操作。随着大规模的推送和试用,期待FSD迎来‘GPT时刻’的声音也跟着多了起来。  坐拥算力、算法和数据的特斯拉,毫无疑问是如今最接近完全自动驾驶的公司之一。  但能不能真的堆出L5的奇迹,仍然是市场深深的忧虑,只要阿基里斯还没有追上乌龟,只要人类还坐在驾驶座上来接管无穷的长尾场景,Robotaxi距离理想的商业模型就还是‘doing’而不是‘done’。  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特斯拉也仍将直面预期下修的麻烦——显然,那些蠢蠢欲动的空头们是不会介意特斯拉的估值进一步向车企靠拢。毕竟,一个可以参考的汽车行业平均PE其实只有12倍。  SpearInvest的首席投资官IvanaDelevska年初评论道:“特斯拉一直未能兑现完全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的承诺,而这些已经蕴含在特斯拉的估值中。仅仅作为另一家汽车制造商是无法获得7500亿美元估值的[4]。”  这个评价不失中肯:3个月过去,特斯拉的市值已经不到5000亿美元。  仅剩的安全绳  尽管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宣称特斯拉长期价值的一大部分将会是人形机器人Optimus,但是吃够了马斯克大饼的分析师已经对这种宣称产生了免疫力。  中短期内能否阻止特斯拉的估值继续向车企看齐的重担,再次落在了自动驾驶身上。在糟糕的一季度交付数据披露后,马斯克宣布特斯拉Robotaxi定档2024年8月8日。  “特斯拉粉头”木头姐第一时间站出来为Robotaxi摇旗呐喊,在最新的采访中,她预测到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整个生态系统将创造8万亿至10万亿美元的收入,像特斯拉这样的平台提供商将获得其中的一半。  据此,木头姐为特斯拉设定了2000美元目标价,相当于拆股前的10000美元。  但是更多投资人显然没有这么兴奋,马斯克官宣以来,特斯拉的股价甚至没有做到止跌。一方面,自然是狼来了喊了太多次;更重要的是,经历5年跳票,Robotaxi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东西。  Waymo、Cruise均已获得自动驾驶运营牌照,早早完成了“拿掉安全员”与“收费”这两个重要的商业化步骤,步子远比特斯拉迈得快。但是频发的事故让这两家公司的业务扩张举步维艰,Waymo的扩张服务申请被搁置,Cruise的运营许可更是直接被加州政府吊销。  实际上,走到过‘破产边缘’的不仅仅是特斯拉,还有FSD所仰仗的理论基础。  从V11到V12的重大改进,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期待自动驾驶临界点的到来。这个没有用一行代码来识别道路、行人等路况,全部交给神经网络自己思考、决策的‘端到端’版本,最底层的理论大厦因为构建难度之大,曾经被学界和业界集体抛弃。  不论是FSD还是GPT,今天的科技界对神经网络投以多大程度的热情,就在2006年以前抱有几乎同等的怀疑。以至于‘AI’之父杰夫·辛顿不得不重新起名‘深度学习’来延续他数以五十年计的前沿技术探索。  科学世界总在诱惑最聪明的大脑进入那些未知的前沿领域,穷极一生去推动技术的每一个累进;商业世界则十分现实,如果自动驾驶依然会卡在技术的‘最后一公里’上,没有多少人愿意给一个未知时长的探索以50倍的估值。  即便马斯克始终希望人们视特斯拉为人工智能公司,而不是一家汽车公司,但身经百战的股票投资者们也总会搬出来‘信董事长全亏光’的世故和警惕。  资本市场是喜欢给爱加一个期限的,渣男也是等不了一万年的。量子力学还没有发展到能让2024年8月8日慢一点到来。显然,留给特斯拉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谭铭感觉自己被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工作中。他恨不得有三个“分身”:一个经常跑腿,帮上级医生取外卖,--**--  谭铭感觉自己被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工作中。  他恨不得有三个“分身”:一个经常跑腿,帮上级医生取外卖,取快递,报送职称材料,应付他们的人情往来;另一个为医院的学生管理部门服务,收集学生信息,编辑学生名单,去卫健委送资料;最后一个负责规培生分内的工作,办理出入院手续,陪同病人检查,医患谈话,还有写病历……  高强度而机械的工作、与付出不对等的待遇,谭铭和他身后庞大的规培生群体正在经历相似的困境。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参与学员需在培训基地完成三年的规范化培训,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者,可获得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而证书是聘用临床医学中级技术岗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招聘的过程中,诸多医院已经把规培合格视为聘用标准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规培的初衷是为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从业者诊疗水准,但推行十年来也伴生了一些问题。如今,不少声音在呼吁改变。  “复制粘贴”的病历模板  医院中增多的文书行政工作,压在了规培生的头上。多位规培生提到,他们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病历书写上,成为一名维持医院基层运转的“熟练工”。  沈阳市某三甲医院二年级规培生曾诗伊表示,自己上班基本在写病历,有时还要加班改病历。  曾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规培的熊天树轮转到某外科科室时,带教老师从桌子下面翻出一箱病历,让她快点写完,“那一刻感觉根本写不完,病历实在是太多了。”熊天树值夜班时,凌晨1:04仍在处理病例。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除了病历,熊天树提到,例如对于一个做胆结石小手术的病患,第一天入院,第二天手术观察,第三天出院。这个过程看似简单,而她需要写患者的病史,包含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中的文书,打印病程记录、化验单,处理签字同意书、护理记录单,并拿给上级医生签字。  书写病历、病程、病史,原本是医生临床工作的一部分,“病历文书工作能帮助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是一名医生诊疗思维的外显。”熊天树认为,如果临床思维足够缜密,诊断患者时思考得足够深入,那一份漂亮的病历就顺理成章。受访的规培生普遍认为,保证病历的严谨准确是有必要的。万一与患者发生医疗纠纷,书面化的病历是保护医院方的法律证明,证明医生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无误,为医院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熊天树规培时所在医院的病例系统。  2010年,卫生部印发《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对门(急)诊、住院病历做出细则要求,该通知写道,这一要求的目的是规范我国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行为,提高病历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意味着对病历书写的要求更加严格。  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病历书写的流程在落地过程中,出现变形。  为了提高效率,“复制粘贴病历模板”是规培生们心照不宣的方式。曾诗伊反映,病历中很多内容是套话,有些医院会提供模板记录患者病情,比如患者患病期间体重有无变化、大小便有无异常等等。  2018年起,杨诺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接受规培,她自创了一个病历模板,包括抢救记录、手术记录等通用内容,在其基础上修改添补,就成了患者的病历。她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一个病人需要记录一千多字,如果一天看十个病人,要手打一万多字,这并不现实。”  在杨诺规培的科室,医院实行三级查房制度,规培生首次查房,需要在当天完成首次病程和大病史,原则上,第二天主治医生查房,一周以内,主任医师会再次查房。实际上,即便他们没查房,需要写的病程、病史都会交由规培生完成,一共是15页的三级查房记录。  “写病历有时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杨诺向记者感慨。  除此之外,患者出现任何问题,必须有对应的医嘱书面记录,杨诺自嘲:“有的病人只是半夜找我开一只开塞露,我都得给他写病程。”  文件书写任务量重,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检查。作为一项衡量医院整体水平的指标,病历的书写质量被纳入医疗评价体系。谭铭在长沙市某三甲医院规培,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果规培生写的病历在医院内部的质量审查不合格,会罚上级医生的钱,影响科室评优评先,而规培生本人会受到口头批评、通报批评,或者接受取消个人评优评先资格等处罚。  另一方面,受医保改革的影响,很多医院试点DRG付费模式(按疾病诊断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复杂程度以及治疗成本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组,制定医保支付标准,不再按项目逐项付费)。谭铭介绍,医保总体报销比例不变,但国家改按病组报销,这意味着,当病人住院越久,医药费越高,超出国家报销比例的部分,需要医院科室自掏腰包支付。  为了降本增效,谭铭所在的医院只能加快收治病人的周转速度。而每个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需要病历在内的医疗文件证明,如今,规培生需要在两天内,完成病人全部医疗文件,并提交给医院存档,在以前,这一流程的时限是七天。  多位规培生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他们并非畏惧规培的辛劳,只是希望能在临床训练中获得成长。一名医生对新华社记者讲述,她参加规培时,曾经和同学一起大半夜被老医生叫到急诊观摩一个罕见病例,这段经历让她在之后成功抢救了另一名急诊患者。  带教老师和学生的双重困境  多名受访的规培生在采访中提到,他们希望规培的带教老师能友善负责,这直接影响着规培的体验。  杨诺遇见过。当她把写完的病历交给带教,带教会主动讲解各类病种的要点,画解剖图定位人体结构,指导她完善诊疗方案。“我能感受到,这位老师在帮我建立临床思维”,杨诺说。  但也有时候,规培生不知道怎么写病历,也比较难遇到愿意教的带教医生。  在呼吸内科轮转时,由于非内科生的身份,曾诗伊写的病历很难达到带教医生的要求,带教医生会责备她甚至人身攻击。曾诗伊很委屈,带教医生未教过她病历书写的细节要求,也没讲解过内科的医学专业知识。  根据规培制度,规培生需要轮转到不同的科室,在每个科室接受不少于1个月的训练。她猜想,也许带教医生觉得她只待一个月,不想花费时间去教学。  恩施市某三甲医院规培生郭浩锦选择了退培。作为规培的新人医师,郭浩锦并不了解医院的操作系统,也缺乏相应的临床经验,他感到很难从带教那里得到帮助。  规培到七个月时,郭浩锦顶着39摄氏度的高烧上夜班,由于身体“实在撑不下去”,他向带教请假,回应他的是拒绝。直到晚上十点,带教才同意他休息。在回家的路上,郭浩锦看什么都模糊一片,也听不见汽车按喇叭,有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正式退培后,陆续有10位同学询问他退培的流程。  “‘挨骂’在规培过程中是常有的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余成普在其论文《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规培生职业互动中的边缘与冲突》中提到,这里的“骂”不是用粗俗或带有恶意的话羞辱,而是一种指责和指点,体现的是带教老师和上级医生的权威。  而对于带教老师来说,繁重的临床工作、不确定奖励机制的带教任务、论文与课题的考核,这些“担子”也时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临床工作占据了一线带教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医生刘金禄在论文《三甲综合医院胃肠外科全科医学规培生带教中的问题与思考》中指出:“一线带教老师的日常工作主要侧重于临床,因临床工作比较繁重,所以他们倾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这导致带教方法和临床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对学员的重视程度也因人而异。”  除了临床工作的繁重,带教的工作可能未必给带教老师带去确定的酬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陈小润等作者在《带教老师对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认知与态度调查研究》一文中谈到:“各规培单位为其带教老师提供的带教劳务费或其他相关福利缺乏统一的标准。”  此外,目前很多医院,有关医生的晋升出现了“唯论文是首”的倾向。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周庆与高建林在论文《临床医生职称晋升论文考核的反对意见分析》中表示:“长期以来,论文是我国临床医生职称晋升的重要考核依据,临床医生为晋升职称,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科研和论文写作上。”  “学生”还是“医生”?  规培生更习惯用“上级”而非“老师”来指代带教医生。  “规培生处于边缘状态,他们既没有主治及以上级别医师的临床自主性,也享受不了正式员工的待遇。”余成普在上述论文中提到,规培是医学毕业生通向合格医生的必经阶段,而在职业社会化的过渡期,他们到底是学生还是医生,仍是一个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  谭铭有同感,作为学生,每年交一万的学费,但他感觉没学到东西。  而作为医院的规培医生,他们的收入十分微薄。据谭铭描述,他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00小时,而他所在的医院,每月向每位规培生发放1500元的国家研究生补贴,如果考到执业医师证,会另外发放800元作为专门补贴。  2014年起,中央财政开始为规培提供专项资金,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其中,三分之二用于补助参培住院医师,三分之一用于补助基地和师资。其余要靠不同省份自己来补助,及各个医院不同科室的奖金补充。  和专硕医学研究生不同,本科毕业后,鲁志在县级医院担任过两年正职住院医师,但2020年当地政策规定,晋升“主治医师”需要规培经历。他向原单位争取委培,进入云南省某州三甲医院规培。  鲁志直观感受到规培前后经济状况的落差,规培前,他的年收入达到13万左右,规培后年收入“没资格上税”,每天只舍得吃一碗8到10元的面条。每月1800元的国家补贴一年一发,每月800元的省级补贴曾被拖欠半年。  “即使能拿到原单位三千多的基础工资,但每月租房、交通和吃饭,算下来开销不小,有时还得靠家里扶持”,快30岁的鲁志每次想起,都对家人心怀愧疚。他也不好意思找女朋友,“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他也曾考虑过退培,但考虑到已“熬了一年”,此外,退培还要记录档案,并把之前收到的规培补贴还给医院。  “规培”该如何培养?  理解规培制度的建立,需要回到历史的语境中。  作为国内最早呼吁建立规培制度的专家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曾回忆自己在基层医院工作的经历。当时,11位烧伤患者被送入临时ICU,无人生还,他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他认为,也许原因在于医院的救治条件和医生的业务能力有限,“如果是在一个大医院或者是现在的技术背景下,他们或许有生存下来的机会。”  龚晓明是前北京协和医院妇科教授、沃医妇产名医集团创始人,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设立规培的初衷是解决医生医术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在过去,如果某个医生去了协和医院,那可能就是协和的水准,如果去了县医院,那就是县医院的水准,这导致不同医院医生的医术存在巨大差距,所以才会出现老百姓集中到某一家医院去看病的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医学生要到三甲医院接受规培的原因——即使他们之后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也可以为当地提供优秀的医疗技术。  2013年年底,《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在全国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意见强调,这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  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自2014年规培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全国1100多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和11000多个专业培训基地,已累计培养110万名规培生,年均招生10万人,2023年更是达到12万人,创历史新高。今年2月,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在《中国卫生杂志》发文称,规培近十年,显著地改善了我国医师队伍的人员结构,有效地缓解了医改过程中基层一线医师紧缺的困难。  2022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继续教育处曾庆奇博士等人对全国310所规培基地的15830位带教医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与规培前相比,医疗文书书写、病例汇报、接诊患者治疗决策、一般临床问题的识别与处理等13项基本职业行为,住院医师能自行独立完成,这意味着,住院医师的胜任力有了显著提升。  推行过程中,规培制度也逐渐伴生一些问题。规培生曾诗伊认为,三甲医院越大,前来就诊的患者越多,会产生许多杂活,规培生们自然地分担了绝大多数的基础性工作。谭铭则说,规培工作占据了他几乎所有的时间,晚上十点多下班后,他也没法做到看书自学,认真琢磨患者的病情。  龚晓明观察到,虽然很多医院都在招收规培生,但规培生们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在写病历,而不是像临床医生一样,和病人打交道。  美国是全球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培训体系的发源地,龚晓明曾两度前往美国教学医院进行学习交流。他注意到,国内外教学医院体系差异很大,导致对规培生的培养不同。美国教学医院的住院医生培训条例规定,要让学员明确每年的学习任务及目标,到第四年,学员基本能实现对医院内所有事物的管理。  美国教学医院体系中,有专门的带教老师,主要工作是教学生,而大部分临床工作由住院医师来完成。在国内没有这样的区分,“现在我国医疗体系里的医生是金字塔型的,顶级的医生忙得要死,下面的规培生又没有动手的机会”,龚晓明说。  龚晓明曾尝试在自己任职过的某医院进行教学改革——取消专家门诊,自己带着五个学生一起看门诊。改革效果理想,他发现,不仅就诊效率变高了,学生也能获得较大成长,“对病人来说,他和医生交流的时间变多了,患者的看病体验也变得更好了,而我也会看着学生的问诊情况,保证接诊过程中的医疗质量。”  但当他尝试把这一改革向全院推广,却遇到了很大阻碍,其他医生不愿意实施,“因为教学生对他几乎没有任何的帮助。对于医院而言,目标并非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教学医生”。  在龚晓明看来,规培制度落地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对规培医院的要求偏低,应该对规培医院的产出结果进行考核,“比如说,一个结束规培的妇产科医生能不能独立接生、能不能处理产程、能不能做剖腹产手术?如果规培生在这家医院规培了三年、四年,但是他没有能力处理这些问题,那这个规培基地可能是不合格的。”  加强正向激励,构建和谐包容的规培氛围,也是重要一环。江苏青年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陈蕴哲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到,一方面,要为规培生设置便利、保密的维权投诉和处置反馈机制,接诉即办,对多次被举报并查实的劣迹科室、医院,应采取限制规培名额、暂停科研项目申报等惩戒措施;另一方面,对认真负责的带教老师和科室团队,也要加大奖励表扬力度,在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  张强是前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强集团创始人,曾在美国见证过住院医生规培。他认为,在规培生培养问题上,医院本身是否具有成熟的教案及培训经验很重要,其次带教老师是关键一环,“这些老师的价值观、临床经验、教学生的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规培生的成长。”  此外,张强认为,应当建立可量化的规培生考核标准,并加强规培生的软技能培训,包括沟通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抗压能力等,“美国的住院医生培训尤为看重软技能培训,但在国内,规培生的软技能是否得到培养,似乎成了一件看运气的事情。我们本应该设置一些专门的课程。”  之前,熊天树只想按照模板写病历,像她周围大多数规培生一样,早点干完工作早点下班。  直到规培第三年,科室主任医师一句话点醒了熊天树,“你在病历中写出的主诉一定要引导出你的第一诊断”,她明白了主诉和诊断的本质联系,也逐渐理解了病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疫情期间,熊天树在感染科轮转时需要身着防护服值班。  去年,规培结束后她成为一名社区医院医生。  对熊天树来说,三年的规培让她懂得了如何又快又好地写病历,但如何和患者沟通,如何获得患者的信任,如何面对患者的不理解与质疑,她还在临床中摸索。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除龚晓明、张强外皆为化名)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
作者:郑建贤



美智库:俄军正在扩编,为与北约冲突作准备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上调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外交部回应,内蒙古锡林浩特警方悬赏20万通缉两名命案嫌疑?,重庆能办泼水节吗?市文旅委:不宜复制举办,苹果HomePod新专利获批:回音壁造型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博时市场点评4月24日:两市集体上行,超4000只个股上涨

"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
总监制:占乙冰

监 制:星和煦

主 编:谏孜彦

编 审:钞夏彤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在厨房和妈妈激战2: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